1)节08 生命_星路求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虚拟人格,从零晶之中诞生出来的拟人思维,一种没有生命的生命。

  资料开篇,陈征就看到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话。最初他对这句话的感触还不深,然而随着他接着翻下去,陈征的世界观遭受了重大的冲击……

  人,是如何思考的?

  这似乎是个心理学问题,然而在科学家的眼中,思考则是一种非常玄妙、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是由无数脑神经细胞集体协作的过程。

  大脑最基本的组成细胞是神经元。在电子显微镜下,神经元的形态各异,其结构非常复杂,常见的有星形、梨形等。

  神经元除了有着传统细胞的结构外,其最重要的是它们有着复杂的轴突、树突结构。

  树突结构就像是从细胞上伸张出来的树枝一样向其他方向伸展。其主要功能是接收从其它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而轴突则只有长长的一条,主要功能是将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出去——给其他神经元或者传递给肌肉或腺体。

  看上去非常复杂,但只要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变得简单明了:

  如果每个神经元里都住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通过下行网络(树突)得到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后,再通过上行网络(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

  那么当无数人的想法传递、交流、汇聚、融合到一起后,就成为了网络舆论。

  或者再换个更直观角度:

  神经细胞就像个处理器,树突接受信息输入到处理器中,得到结果后由轴突输出。

  处理器接受信息,得出部分结果后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处理器接着计算,最终的出来个结果。

  而这个过程并不是线性的,一个处理器(神经元)处理完后再由处理器(神经元)接着计算。人类思考时,这个计算过程是动态且并发的。

  无数神经元按照自己固定的算法同时计算同一个问题,不断的接收其他神经元的信号修正自己的信息,并持续输出结果。

  以人类的大脑为例,全脑有着将近1000亿个神经元。

  与早期的“科学”宣传不同,人类的大脑并没有所谓的“开发度”——事实上人的每次思考时几乎会调动所有的神经元细胞。

  每个神经元的都相当于一个微型处理器,而人脑中这近千亿计的微型处理器随时随地都在以动态、非线性、并发的方式工作……其处理能力的强悍自不必多说。

  人脑数据运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硅基的电子设备。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实现方式时,只能以软件的方式来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

  地球上的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对它又惧又怕,甚至衍生出无数机器人毁灭人类甚至取代人类的小说和电影。

  然而实际上,按照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还看不出真正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出现的可能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