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七章:稷下学宫(求订阅)_大秦:开局成为墨家钜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士人学者的尊重,今日的安邑,就是明日的临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田午思忖有顷道:“敢问先生,齐国要为百家学者提供何等待遇,才能体现出尊重?”

  江寒对于田午这个问题早就胸有成竹了,后世的大学里,有教授、有副教授、有讲师、有助教;中学里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和二级教师。

  这种制度就是从历史上齐国的稷下学宫开始流传下来的,一直沿用至今。

  “齐候,学者的待遇高低,地位高低要以几点来评定。”

  “第一,学问的大小,学术的水平。”

  “第二,个人的威望和资历。”

  “第三,门下学生的数量和影响。”

  “天下显学的诸子,齐候当以上卿之礼待之,天下一流学问的名士,齐候当以中大夫之礼待之,其余学问的学者,皆以列大夫之礼待之。”

  田午点点头:“除了待遇地位,齐国还应该为百家学者提供什么便利?”

  江寒看看田午,微微一笑:“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这句话江寒并不陌生,这是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候提到的一句话。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他坚决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教学自由,使每一朵花儿都能在北京大学尽情的绽放。

  这种观念,最初也源于稷下学宫。

  田午面露疑色:“先生可否详细的解释一下?”

  江寒点头道:“兼容并包者,不论国家,不论学派,凡有学问,执一家之言者,入临淄,齐国皆提供食宿,让他在学宫中能有一席之地,与诸家论战。”

  历史上的稷下学宫,正是因为兼容并包的制度,才让诸子百家,十大学派,在学宫中皆有传人。

  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在学宫中皆有学子。

  稷下学宫,为中华文化的大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场所。

  即使齐国灭亡后,稷下学宫的思想也不会灭亡,它会随着各国的学子传播到各国之中去。

  如果秦国的天下一统,是奴隶制到封建制的一种制度上的改革,那么稷下学宫的建立,就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上的改革。

  二者缺一不可,有了秦国,才有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有了齐国,才有了如今华夏子弟丰厚的文化底蕴。

  江寒呆在齐国迟迟不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要看着稷下学宫的建立,不能因为自己的出现,影响了正常的历史走向,否则自己将成为千古罪人。

  顿了一下,江寒继续说道:“至于来去自由,很简单,对于往来的学者,齐国当秉承着一个态度,来了,欢迎,走了,欢送。”

  “走而复来,继续欢迎;来而复走,继续欢送,总而言之,不限制学宫中学者的行动,就是对学者们最大的尊重。”

  “田午明白。”

  田午肃然点头,再次提出了一个问题:“敢问先生,学宫当以何学派为主流?”

  江寒的嘴角微微上扬:“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