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三章 长年富贵属多才(一)_大宋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陛下对蔡京是在用,但不敢大用。或者说是没有精通度支财政的臣子在旁钳制时,不敢放权给蔡京。

  因为陛下觉得他对权力欲望太强烈了,任何事都不会从公忠大局出发。

  “陛下,计部不是还有张康国张宾老吗?臣听说此人干得非常不错。”

  赵似摇了摇头,“他守成尚可,要他推动赋税改制,没有那份魄力。而且,他斗不过蔡元长。”

  “好了,不说了。赋税改制之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慎重点,缓慢点,说不定还是好事。朕等得起。嵇仲先生,朕把河东河北都走了一圈,有些想法跟希古先生(常安民)沟通过,现在也想跟你沟通下,听听你的意见,回去后再跟章公、许公等宰执商议。”

  “请陛下明言。”

  “经过几年政制试点改革,中枢政制基本上确定下来了。朕觉得地方政制也差不多了,也该把它定下来。朕的想法是一郡政务,悉数委付给郡布政司,郡守布政使不变,增设布政左副使一员,右副使三员。”

  “左副使为布政使第一副手,右副使为副手,分掌赋税国库、警政治安、民生民计...”

  张叔夜静静地听着,这等于把河东郡试行的同知、参知郡事以布政左右副使的身份确定下来。

  “以后,除各郡布政使、左右副使、直隶州知州以外官职,由尚书省报请朕任命之外,其余任免迁降,考成磨堪,悉数付于布政司...相应,官吏招录制度也会确定下来...考试分学考和国考。”

  “学考就是中学、大学的招录考试,由各郡学政厅主持,各郡检察御史厅监督...大学招录联考时,学部、各大学派员到各郡协办,都察院抽调御史到各郡监督...此外,各大学有一定招录自主权...”

  “学子自各大学毕业后,赴开封府参加国考。国考按考生志愿、成绩高低录取司法官和政务官...按照《国是典.官吏律》规定,司法官转政务官可以,政务官转司法官却不可...”

  张叔夜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陛下,岂不是司法官更金贵?更难考?”

  “是的。朕要依律法治国,精专律法的司法官,总会占些优势。国考同时录取各大学的特事官——讲师,再磨堪升迁为教授...”

  “大学学子毕业后,可报考三次国考,皆不中,不可再考。每次国考招录人选、侧重专业,皆视三省各部、各郡上报吏部的官吏缺额而定。”

  《基因大时代》

  “陛下,总有倒霉者三次皆不中,如果就此,那这些学子苦读十几年,岂不白白浪费了。”

  赵似叹了一口气,“从隋唐科试开始,天下最顶尖的聪慧之辈,都进入官场做官。到我大宋更是登峰造极。其实在朕想来,天下百业,顶尖俊才为何都要挤到官场来?多些才俊去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