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一章 我望云烟目断远(三)_大宋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似才放章惇和许将出皇城。

  出了东华门,许将又一次坐上了章惇的马车。大宋一文一武的最高长官,聚在一起,交换着各自的意见。

  “章相,官家亲自领兵出征,我这心里,十分地不安啊。”

  “唉——官家的性子,你我都知道,定下来的事情,根本劝不动啊。”章惇也是只叹气,一筹莫展。

  “兵事凶险,吉凶未测,这是老夫担心的事之一。其二,官家一旦离京,老夫担心,很多人就会按捺不住跳出来,但是一旦发生倾覆,你我怎么向官家交代?”

  “倾覆?什么倾覆?能发生什么倾覆?”章惇不屑地问道,“向太后已经仙逝,剩下的朱太后是官家亲母,怎么可能动摇国本?自天启元年,敦舆山之乱,官家就借机把地方世家以及朝中势力清理一遍。正如他所言,剩下的都是些跳梁小丑,谁还能兴风作浪?”

  许将瞪了他一眼,“子厚,你湖涂啊!一旦西北战事胶着,北辽乘虚南下,危急之时,难保不会有人趁机兴风作浪?”

  章惇的三角眼也一瞪,“哪又如何?你以为官家没有最坏打算?曾保华和潘意分别为开封府和京畿内外都部署,除了拱卫安全,说不定就是在最危急时刻,护着太后、后妃以及文武大臣等退入西安。”

  “你还是枢密院事,怎么连官家常念叨的‘人存地失,人地皆存’都忘记了?官家果毅坚韧,凡事做最坏打算,往最好处努力。恐怕在他心里,已经做好最坏打算,就算那些奸人一时得逞。官家带着主力大军,挥师东进,大不了再打出一个大宋来。”

  许将听到这里,也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官家还真是这样的人,他真得下得了这样的决心。

  随即,许将也领悟到章惇话里的意思:“章相,你觉得官家此举,是一次引蛇出洞?把经过几次风雨洗礼,藏在最深处的某些人钓出来?”

  章惇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又提醒了一句:“除此之外,官家恐怕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想看看三省一院,他亲手制定的大宋军国中枢,在他离开京城的日子里,能不能镇得住场子,维持着国政的正常运作。”

  许将脸色微微一变,“你是说官家要放权?”

  “是的,放权。当初官家就跟老夫说过,国政当悉数托付给三省一院,他只管方略和监督。”

  “这样,妥当吗?”

  “妥当吗?”章惇不置可否,“官家此前跟老夫讨论新官制时,曾经说过,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官制,只有最合适。而且还有两点最关键的就是,留出畅通的反馈渠道和及时的纠错能力。”

  反馈渠道,许将知道,学习会上各种提到。纠错能力,这就有点新奇和有意思了。

  “章相,这纠错能力是什么意思?”

  “冲元,熙宁变法为何会功亏一篑?除了反馈的信息有偏差外,更重要的就是没有纠错能力。首先是王相公本身性子执拗,在种种阻挠下,把纠错当成了妥协,于是一条道走到黑。其次就是神宗皇帝后来亲自下场,推动新法。天子...怎么能有错呢?所以最后一点纠错机会也没有了。”

  许将心领神会,“所以官家就吸取教训,放权给三省一院。一旦反馈出新政哪里有错,把三省一院的某部门训斥一番,顺理成章就调整过来了。”

  “可不就是这样嘛。新政,在于一个新字,走的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只能确保方向没错,但是走的每一步却可能有错。可能走岔了,不及时纠正过来,就是一错再错了,最后所有的心血都会付之东流。”

  听了章惇的话,许将很久都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能千言万语,化作短短的几句话。

  “官家即位以来,老夫原本看不透,后来以为看明白了,可是很快,发现还是没有看明白。今晚得章相提点,似乎又看明白了些。不过有一点倒是肯定的,官家,真的是在走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章惇点头赞叹。

  “是的。这条路要是走好了,我大宋就此中兴,千秋万世,永耀中华。”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