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五章 金印何须教斗大(一)_大宋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统一思想,团结奋进’。律法规范议好了,要是敢出尔反尔...我们的官家,可没有那么好说话。‘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程颐捋着胡须说道:“是的。今日佛门清邪扶正大会,官家亲临,有坐镇之意,也有居中仲裁之意。虽然这内部辩议,不尽完美,但总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邵伯温附和道:“不允许各持己见,会造成一意孤行,难平众意;允许各抒己见,则难免党同伐异,耽误国事。官家现在如此处事,想必是深思熟虑。先各抒己见,辩议真义,合订规范。然后再遵循照行,齐心协力。”

  李光迟疑地说道:“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党争?我看不见得吧?”

  张绎眼睛转了转,笑道:“党争,肯定是避免不了的。只是官家如此,先小人后君子。明面上的争辩吵闹,在合议时大可为之。一旦定好规范,再闹意见,官家和众人皆可惩之。而且,依我愚见,官家种种行径,似乎在引导军民官庶适应一种新的治国方式。”

  程颐抚掌说道:“思叔说得极是!官家种种行径,是在引导军民官庶适应一种新的治国方式,更重要的是,适应他所立的道!”

  “官家所立的道?”众弟子大吃一惊,“老师,什么道?”

  “法议而定,行而不怠。”程颐说道,“这是老夫想到的。你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思所想,加以总结。”

  “先教而后惩,光明磊落。”邵伯温说道。

  “治政不厌繁杂,不求简要。”杨时说道。

  “对外,振武扬威;对内,以议为上。”李光说道。

  “各司其职,术有专攻。”张绎想了一会,最后答道。他的话不仅让程颐觉得诧异,其余几位弟子也好奇地转向他。

  “思叔,你为何有此想法?”程颐问道。

  “刚才杨师兄有说,官家治政不厌繁杂,不求简要。想必是从官家新官制中,尚书省六部扩张至十部等举措看出。”

  听了张绎的话,杨时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诸位师兄,不才曾经仔细研究过官家正旦颂布的新官制。以尚书省为例,设治中局、咨议局、总务局、审计署等直属机构,外加治理国政的十部。每部都设承政厅和制议厅。承政厅掌上传下达,制议厅掌合议实情、制定该部规划,或者为尚书省政令提出本部的建议。”

  “再看各部。吏部负责中枢和地方官员录取、培训、考成、任免、迁降以及三省和地方郡、州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有设铨政、考成、编制等司。计部掌管财政税政,如元丰改制前的三司使司,有设度支、税政、库藏、军饷等司。”

  “民部,从户部分出,掌管户籍和民生福祉等事务,有设户籍、厚生、惠民等司;学部,从礼部分出,掌教育文化、科技学术,有设国教、高教、职教、科技、文辑文化内辑等司;礼部掌祭祀、外交、宗教和宣阅宣传察阅,以及组织郡考和国考,有设太常、理藩、功德、宣阅等司和考试院。”

  “考试院...”邵伯温插了一句,“按理说,学部掌学校教育,当同掌考试一事。官家却让礼部保留此职,难道是沿袭传统,又或者...”

  “权衡各部权力吧。学部掌学校教育,要是又掌考试。自己教,自己考,容易造成非议。所以官家沿袭惯例,让礼部继续掌考试,还特设了一个考试院,以右侍郎直掌。”程颐缓缓答道。

  众弟子眼睛一亮。自己的老师对官家的天启改制,其实也十分关注。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