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0章:科举风波_清末之超级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帝国大学和华清大学的考生可以直接在京城考试,由于这次是前所未有的大年,所以京师的举人名额是往年的两倍,地方是往年的一点五倍所以百官也没有反对。

  而且王光绪特地将一些没有品级的“吏”也放到了这次授官的范围内。他们也没有在意,大部分的官员根本看不上这些所谓的刀笔“吏”。

  以至于让大量王光绪培养的进步人士占领了这些位置,数年后可以说几乎所有重要的岗位储备人才能准备完毕。

  但是让那些百官意想不到的是,正是由于大量的吏的存在,使得某次清洗之后,即便是朝堂上少了三分之一的官员,整个国家依然稳如泰山。

  而这些吏员也是稳固整个国家的基层,等他们成长起来后完全能替代那些蛀虫。

  此时的杨瑞正在奋笔疾书,本身他的功底就是极好,而且又进行了专门的突击培训,此时正是思如泉涌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其他数十名学子的身上

  京城的学子已经考完,他们的试卷被受卷官收走,收走的第一时间便是糊名。

  也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全部封住,也可以称为“弥封”,目的很简单便是,不让这些信息影响考官,是一个人情社会,同乡,同门,亲友甚至名声都有可能影响考官的判断。

  然后便会将原卷送入誊录院,用朱笔将学生的原卷由书办全部抄一遍,为的是防止有学生与考官相互串通或者按笔迹来辨认。

  之后两份卷子会送入教读院,以校对朱卷抄好的与墨卷考生原卷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要立刻改成一样的。

  这些录制,校对,收卷的官员称为外帘官,里面阅卷的称为内帘官,内外官绝不允许接触。并且无论是对读官,还是誊录都要在朱卷上写上名字,玩意出问题揪责所用。

  试卷对读完毕后,墨卷被封存,只有朱卷被送到内帘官评卷官员手中,试卷将有主考,副考分配。

  考官分为主考,副考,同考官,同考官没有决定权,只能将他们认为好的试卷圈起来,推荐给主考副考,称为“荐卷”,认为特别优秀的称为“高荐”。

  不推荐的试卷将写上不推荐的理由,放在一边成为落卷,主考有权力会来落卷中挑选佳作。防止遗漏。

  终于,紧张的阅卷工作完成了。

  “大家都到了吧开封吧”

  礼部尚书翁同龢看了看厅中众人说道,拆封原卷必须所有的考官都到场。

  翁同龢虽然身为光绪帝的老师,但是也是守旧派的领袖之一,他已经看过了西学,也就是各部的考卷名次,无一例外高分都是几个大学出来的人物,这让他十分的担心。

  翁同龢对这一届考生可是相当满意,特别是选出来的中学前几名,不仅行文流畅,引经据典毫不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