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章 生死何处不虚妄_文娱救世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址都没填,害得彼得蒂尔想退钱都不知道退给谁。

  他做完这一切,是3月8号。然后,纳斯达克指数在3月1o号达到了5o48点的历史最高位;第二个星期一开盘,直接暴跌了1ooo点――这一点,你比我清楚。如果不是313暴跌,你估计都不会赶在63o上市的,你肯定想把公司捂在手上再升升值。”

  顾诚说完,等丁三石消化消化。

  他知道,在他说出这个故事之前,丁三石心中肯定还有最后一个挣扎。

  那就是推迟上市!

  既然顾诚告诉了他有可能通过隐蔽的技术手段把日活ip再刷高一个台阶,那么丁三石肯定会觉得:大不了黄易推迟一个月上市,他也就来得及寻找顶替顾诚的“廉价备胎”了。

  然而顾诚举的这个例子,寓意再明白不过。

  在泡沫彻底崩掉的前夜,逃得快远远比峰值高更重要。

  如果彼得蒂尔没有被那篇《华尔街日报》评论文章拯救呢?“成功组建人类个支付宝”这个桂冠,还会戴在他头上么?他还会成为后来的facebook大股东、纠集在硅谷叱咤风云的paypal-mafia么?(mafia直译是“黑手档”。)

  互联网大亨的生死,往往就在一线之间。

  有时候一成是努力,九成是运气。成功光鲜的大佬背后,至少有数十倍做得和他们一样好、只是差了运气的累累白骨。

  顾诚之所以知道这些,并且提前搜集了2月16号的《华尔街日报》,完全是因为后世的他看过彼得蒂尔的回忆录《从o到1》。

  有些东西,他不能和丁三石讲,但另一些可以。

  “如果我告诉你,彼得蒂尔为了这篇评论文章,给了那名《华尔街日报》的编-辑2oo万美金的商业贿-赂,你还会觉得我今天问你开的价贵么?

  他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他根本不管《华尔街日报》文章要多少成本;他只是直白地和对方说:如果你了文章,我筹到了钱。筹到多少,给你两个百分点。”

  在资本寒冬即将到来的时候,为了筹钱过冬,给风投回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有时候,这笔钱仅仅是给风投基金雇佣的风险评估师。创业者会对评估师说:忘掉你从财务报表和市场报表中现的那些数据造假吧;只要你告诉你的老板咱的公司没风险,让他给我投钱了,我二话不说分你个人两个百分点。

  如果找《华尔街日报》的人,甚至顾诚这种“技术型造假者”,再翻一倍都是合理的。

  顾诚算过丁三石的心理极限,以眼下的危局,他甚至肯定愿意付出额外筹资金额5%的钱来救局。

  换句话说,如果顾诚做的手脚,能让黄易的估值上涨1亿美金、让ipo时增的新股多融资2ooo万。那么丁三石一定愿意从这2oo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