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尖子班_我在古代考科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起古谚说“师徒如父子,从师不从父”,想想古代是老师开启童智,授学生以做人的道理,师生在一起的时间甚至都比父子多,不怪有些古人把老师看得比父亲还重。如果不是他心智已然成熟,恐怕也会尊师更胜于尊父。

  而方万明的话确有其道理。

  科举之路道阻且长,同一个地方出来的士人会格外团结,一旦遇到危难也会伸手相助,雪中送炭。虽然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如果将来真的有望成为天子门生,这个阶段形成的同窗之谊就更显得珍贵了。

  至少方长庚已经感觉到了一股将几人捆绑起来的力量,无形之中对渺茫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另外两人应当也是这么想的,互相对视了一眼,眼中都露出坚定的神色。

  都收拾妥当,他们上课的地点就换成了王家一个单独开辟的小院,十分僻静。

  走进学堂,只觉面积都比先前大了一倍,正中摆着四张桌子,正前方是夫子桌案,后面还挂了一副孔子画像,上头一副牌匾,题着“乐寻耕读”四个字。

  方长庚回想入王府所见的影壁回廊,足有五进深的偌大宅院,心中对王家的财富还是吃了一惊。难得王老爷只娶了一位正室,膝下只有王复一个儿子,也难怪养出王复这样直来直往、不拘小节的性子。

  第一天上午,方万明只是考校了一下四个人的学识,看过每个人的字,然后宣布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除了四书五经,将算学、律法和策论作为接下来的重点来讲。

  例如算学,只要学习《九章算术》里的内容即可,方长庚最早接触这本书时就被吓了一跳。原来早在汉朝就提到了分数问题,书中阐述了负数和加减运算法则,出现了方程组和勾股定理,计算几何图形面积和立体体积的公式,还有著名的盈不足问题。

  盈不足问题中著名的一道例题为“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几何”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一群人共同买东西,每人出八块钱,则多三块钱;每人出七块钱,则还差四块钱,问人数和该物的价格是多少?”

  简单来说就是列一元一次方程。

  将人数设为X,物价为Y,那么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书里同样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解题公式,设置了三个未知数,但思路明显没有现代思维来的直观简便,因此对古代人来说还是有些困难。

  好在本朝对算学的考校并不严苛,让其余人松了一口气。但对在现代150分的数学试卷能考到140分以上的方长庚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为了互相进步,方长庚索性用“甲乙丙丁”代替各种未知数,将解题思路告知他们,于是大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 ̄)

  至于律法和策论,那更是方长庚的长项了。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