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九十三章:宁远城_明末汉之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习班里按理说应该有一大半人,为何剩下了一小半人?

  那是因为能够找关系调走的都是有门路的将领,一般情况下这些人也是有钱有势的存在,他们身边一直陪着四个心腹家丁,因此走一个就是五个人。

  学习班里剩下的将佐大多数品级不高,有的人总共也没有四个家丁,他们平时能够克扣的军饷也有限。

  现在的日子过得简单,伙食甚至于比他们平时吃得还要好,他们对于在这里习文练武基本上没有什么意见。

  如果不是每天有教官洗脑式的灌输一些言论就更加好了,这些武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有人天天唠叨,更加怕每天的剖析自己,更加怕什么批评和自我批评。

  黄汉玩了一手诛心,使得学习班里剩下的宁远武官每天度日如年,他们都想早日结束这样的学习,一个个机械地服从教官的指令,希望被判合格后回原伍。

  他们宁可骑马冲杀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搞什么劳什子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做太折磨人、太缺德了。

  此时黄沂州和黄汉正在抓紧时间整合部队,宁远现在根本没有十三营那么多的人马,除了正月里驻防宁远的关宁铁骑两千余入关参与登莱平叛,宁远纸面上有人马一万八千余。

  经过点验缺额还不是很严重,有人马足一万二千,由于两千余骑兵调离因此现在骑兵占比达不到三成,只有两千挂零。

  经过三天列阵、跑操、站军姿后,老弱兵丁基本上无法适应“红旗军”常规训练的强度,很快就现象了,除了有一技之长的留下,有五千被裁汰。

  一技之长包括有射击天赋的铳手、抬枪手,更加涵盖技术兵种炮手、装填手,哪怕伺候战马有一套的都算一技之长,可以适当减少训练量。

  黄汉没有让淘汰下来又没有本领的老兵人放任自流,老家在关内的也不放他们回原籍,而是全部收纳为卫所军。

  这些老兵的家乡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其实明末基本上没有了王道乐土,此时除非去南直隶略微好一点。

  但是到了满清南下之时富甲天下的扬州也没能避免大屠杀,八十万人死于扬州十日之屠,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都是发生在锦绣江南。

  南直隶乃是大明税赋的主要来源地,那里连藩王都不存在就是为了确保朝廷税赋,征召营兵基本上不去那里,因此南直隶老百姓不可能来关外当营兵。

  被裁汰的老弱之兵保不准就是山陕、河南或者来自山东,这些地方闹流寇、闹叛军,这些人回去了基本上没有活路。

  因为当流民十之八九会饿死,当流寇基本上没有人笑到最后也是死路一条,当官军活命的机会也渺茫。

  内地官军被叛军、流寇杀死的多不胜数,被打死的总兵官、游击将军就不知凡几,连猛将曹文诏都没有活过崇祯八年就可见一斑。

  其实曹文诏的勇猛是因为敌人乃是未成气候的流贼,故而每一次曹文诏带着铁骑冲锋都能够以一千骑兵打得成千上万的流寇抱头鼠窜。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