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三十九章 烂片扎堆(4/6)_我的光影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重要,没有《边境风云》票房的成功,我根本不可能拥有自主表达的权利!”

  “别的不说,《解救吾先生》制作+宣发超过六千万,你觉得会有投资人愿意给钱让一个新手操作吗?”

  然后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梅兰芳》的票房比不上《解救吾先生》,你有什么想说的?”

  “那《梅兰芳》拿了金鸡奖最佳影片,你怎么不说?”

  “有一些学院派导演,他们认为艺术比较重要,电影是他们表达的途径,他们关注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票房。这种导演,追求故事的深度、思想性,而对其娱乐性不太重视。这就相当于站在了普通观众或者说票房的对立面。例如我很喜欢的《肖申克的救赎》,很多人说这电影除了结尾升华之外,大部分情节都在铺垫,就像吃了一肚子苦瓜最后给你一颗糖豆,固然异常甜蜜,但很难让人愿意再体验一肚子苦瓜的感觉。所以观众不买账。”

  “视效大片、商业片是票房的中流砥柱,在全球的主力票仓基本都是这样一个情形。不可能因为某个导演改变,一个还行的剧本加一个过得去的导演再加上不太出戏的演员,基本上就能出一部观众喜闻乐见的爆米花。”

  ……

  这些年围绕着吕潇然一直有个话题:他不是导演系的!

  一个学表演的,主职演员,转行做导演,做出来的电影,一部比一部卖得好,这少不少圈内人有些微词…

  甚至有人在网上公开说什么‘不管吕潇然的电影卖了多少钱,他只是个不懂电影的商人。’

  难道非要学院出身的导演拿到高票房才符合认知?

  读清华就能保证你赚到大钱?

  吕潇然一向认为,科班出身只是身份,既无法保证电影的质量,更无从保证票房。

  库布里克不是科班出身,是一个杂志摄影;

  诺兰也不是科班出身,是一个学文学的;

  现在的学院出身还算遮羞布,毕导、滕导联手,用两部电影把学院的这块遮羞布扯开了下来——一部叫《纯洁心灵·筑梦娱乐圈》,一部叫《留海堡垒》;

  这就跟读书无用论一样逗。

  比尔盖茨成功了,他从哈佛辍学,而很多没辍学的哈佛生没他成功,结论,哈佛是个野鸡学校。

  真的是这样吗?

  你去跟你妈说一下试试!

  我妈:又在看书?读书有什么用,你看那谁谁谁,没读书,出社会照样混得多好。

  我:我不想读书了。

  我妈:你再说一句试试…

  我:我说我不想再读书了。

  我妈:你个兔崽子,我和你爸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不读看我今天不打死你!

  一个好导演,拍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科班出身不是必要条件,拍出大烂片也跟科班出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且单纯用票房,还是国内市场票房来简单定义“好电影”也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