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28章 岁终上计_春秋我为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厚,故乡中十五税一。”

  赵鞅微微摇头,轻徭薄赋,是可以得到国人赞扬的,难道他会不知道么?但府库的粮食不能少,每一处都必须维持“粟支一年”的底线。自己这个长子。虽然仁厚,却无出众的能力,无法富家强兵,当一个守成之君尚可,但赵鞅的野望,可不是守成就行的。

  他敲了敲案几,示意计吏继续念。

  “叔君子的西乡,有田五万五千亩,民众增加三十口。岁收粮食八万石,比去岁增加三万石,入府库一万六千石……”

  赵鞅最初眉头稍微舒缓,听到入府库的数量太多石。又瞪起了虎目:“为何亩产增收如此之多?税收比例是多少?”

  “君上,叔君子在种夏粟时,靠一个来自成乡的国人。推行代田法,所以亩产有所增长。至于税率。依然是十一之税,叔君子做了一些货殖的买卖。有部分市税,所以才获利如此之多。”

  赵鞅这才点了点头,此子还算不错,是一个能富庶一方的。可惜心性太过恶劣,上次二子冒险袭击成乡,就是他出的主意,对于这种喜欢耍小心机的人,赵鞅很不喜欢。

  更何况,有赵无恤的珠玉在前,叔齐这点小本事,只能算是瓦砾了。

  至此,就轮到这回上计的重头戏。

  计吏也松了口气,声音变得轻松起来:“庶君子……”

  “停!”却听赵鞅喝了一声,吓得计吏手里的简册都掉了。

  赵鞅亲自起身,踱步到堂下捡起了简册,严肃地说道:“传我之令,日后,家臣、小宗、小人称呼无恤,不准再带庶字!违令者鞭挞!”

  在计吏唯唯诺诺地退下后,赵鞅自行翻开了简册。

  成乡人口,在减去战死者的情况下,非但没少,还增加了七十六人,这些人,多半是从周边投靠过去附庸的野人。

  “无恤有仁心,能使治下衣食丰足,则远近民众无不扶老携幼,归之如流水也!”

  赵鞅赞叹了一声,继续看下去。

  成乡有田四万亩,新开垦五千亩,岁收粮食十一万石,比去年翻了两倍多,不过因为二十税一,所以入仓禀才五千石。此外,麦粉货殖以及向下宫输送麦子,换得粮食三十万石,而随后货殖瓷器,则为成乡创造了金爰十镒(一镒二十两)的财富!这还是在血战后如同流水般花出去无数赏赐后的结余。

  这么形容吧,成乡的经济,目前可以养得起一师,也就是两千五百人的精锐军队了!

  “当时无恤曾声称,要让上计翻两倍,我犹自不信,今日一见,短短一年,竟然翻了二十倍有余,税不加反减,正可谓是坐地生财!”

  赵鞅唤来董安于等人,颇有些得意地向他们展示上计结果,并宣布:“四子已分高下,待到无恤去宋国归来,余便会让他挑选一个万户大县统辖,董子觉得,他会选何处?”

  董安于笑道:“长子距离都城最近,况且城墙厚实完整,赵城民心最为稳固,赋税颇多,不过若问无恤君子最可能选的地方……”

  说到这里,他和赵鞅的目光,一同投向了遥远的北方。

  对此,赵鞅也是嘿然,本来打算对诸子进行一次眼光的考量,谁知道上次自己昏厥,无恤已经提出过走保晋阳的建议了……

  赵鞅忽然感觉一阵牙疼,他故作愠色地看着董安于:“董子,你有没有觉得,此子太过睿智贤明,无论是治民、理财、统兵、眼光,都如此出色,若是他做家主,是不是比我要好得多!?”

  且不说赵鞅的这点小小抱怨,到了第二天,赵氏发出的邀请函传遍了新绛周边的卿大夫府邸,请他们前来下宫观礼。(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萌小(日)锁(鱼)的打赏,恭喜他成为本书执事。

  感谢书友困了喝绿茶,二次转生,书友1508031853464的打赏!感谢各位的月票

  求收藏,求订阅,再求下各位的推荐票,吊在历史类分类榜最近一名随时会被人爆唉

  请收藏:https://m.yuzhaifang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